五十年代的六一儿童节——献给40、50后
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039cyc1a&width=500&height=375&auto=0
五十年代儿童怎样过六一
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而设立的。195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
国际儿童节定于每年的6月1日,是为了悼念1942年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而设立的。1950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儿童节。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书记的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以及重庆市长陈锡联等,均在《新华日报》开设的“六一儿童节”专版题词庆祝。据6月2日的《新华日报》头版报道,“六·一”儿童节当天,全市800名儿童代表齐聚中华路青年馆大礼堂,庆祝自己的节日。
当天,全市各工厂、学校、托儿所还纷纷举办了不同形式的庆祝会、游艺会、展览会、体育会、健康比赛、体格检查,并发动保卫儿童权利的签名运动。为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同日,重庆唯一电影院还公映了由王龙基主演的中国第一部儿童故事片《三毛流浪记》。
1951年6月1日,首都儿童庆祝“六·一”儿童节劳动人民文化宫游园大会。这是园内游戏之一:“钓木瓶”。
1951年6月1日,在国立北京图书馆举办了庆祝“六·一”儿童节展览会。参观展览会的小朋友,站在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照片前,瞻仰领袖的尊荣。
1952年6月1日,首都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应邀来我国参加四大文化名人纪念会的代表法奇夫妇和罗阿夫人与孩子们在中山公园联欢。
1953年6月1日,北京华北小学于“六·一”国际儿童节和朝鲜小朋友举行联欢。图为欢迎朝鲜小朋友到来之情形。
1953年6月2日,沈阳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这是沈阳市第三中学的学生与苏联小朋友联欢,她们亲切而愉快的欢谈着。
1955年6月1日上午,北京的中外儿童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1955年6月1日上午,北京的中外儿童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在中外儿童的联欢会上,中国儿童表演独唱。
1959年5月31日,首都2万少年儿童1959年5月31日晚在中山公园游园联欢,热烈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参加游园晚会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少年儿童们和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在一起,他们曾经访问过刘胡兰烈士的家乡。
1957年5月31日晚上,首都儿童在中山公园游园联欢,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1956年5月30日,哈尔滨市少年宫的航空模型小组的少先队员,制作好一批滑翔机模型,迎接“六一”儿童节。这是他们在准备试飞的情形。
1950年6月1日,上海市沪中区为纪念“六一”国际儿童节,在天蟾舞台举办健康儿童比赛。图为医师正在为参赛儿童体检。
1955年6月1日上午,首都的中外儿童在北京饭店举行联欢,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
1955年6月1日,北京一对孪生姐妹随着妈妈在市场上购买“六一”节玩具。
1958年6月1日,河南省民政厅儿童教养院童声豫剧团在景山公园北京市少年宫为首都儿童演出豫剧,欢庆“六一”国际儿童节。图为演出后,小观众和小演员见面时情形。
1964年“六一”前夕,北京王府井百货商店童装组十分热闹。一位妈妈正在为女儿试穿新买的裙子。
20世纪50年代,某地幼儿园小朋友在嬉戏。
20世纪50年代,小朋友在嬉戏。
1959年“六一”前夕,北京市东城区大方家胡同幼儿园两位小朋友张伟(左、6岁)、马世明(右、7岁)向全国小朋友唱“六一”儿童节歌曲。
北京市分司厅幼儿园儿童演唱歌曲。
50年前孩子们怎么过六一
凉鞋、短袖衫、泡泡裙……夏天来了,孩子们期盼的六一儿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近日,重庆市美术公司在整理老照片时发现了一组尘封了近50年的儿童主题老照片1964年,孩子们在少年宫欢度儿童节;重庆市少儿图书馆在较场口开馆了;小学生坐在教室里制作模型飞机。
那时的儿童节 像现在一样载歌载舞
上世纪60年代庆祝六一儿童节的老照片。
这组儿童老照片,是用老式的120相机拍摄的,相片尺寸6x6寸,正方形,每张的面积不到成年人的巴掌大。
负责收集整理的重庆市美术公司工作人员、编辑翰老师介绍,这组老照片是新华日报和四川新闻图片社的老摄影记者拍下的珍贵影像资料。因为是用手工冲洗的胶卷,所以得以保存下来。
1964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是怎么过的?一张黑白照片显示,在少年宫的土坝子上,一群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少先队员围坐一起,载歌载舞。
照片中央是一位笑容灿烂的女学生。她身穿白色衬衣,脖项间系着红领巾,蓝色灯笼短裙,欢快地转着圈。照片远处有一堆篝火,可推测,这次全市的儿童节联欢会可能是在傍晚时分举行的。
那时的少图馆 小朋友们排起长队看书
1964年六一儿童节,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放。
上个世纪60年代,出生在重庆城区的少年儿童可能有一个共同美好的记忆1964年6月1日,重庆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开馆了!一张老照片清晰地记录了少年儿童这一天快乐的记忆。新建的少儿图书馆地址在较场口。图书馆大门口宽阔,因为丰富多彩的各类课外读物吸引了小读者们,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
可以想象,在电视机都非常少的年代,一本充满童趣的课外读物会给孩子们带来多么奇妙的世界。
少儿图书馆能看到些啥?那个年代不外乎小人书、课外学习资料、童话故事、儿童文学。也许那时的藏书还不及现在一些重点学校的图书馆,但当时走进少儿图书馆的少年一定会对看到的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于会影响到他们的理想。
那时的学习安排 作业很少常下河摸鱼
书山题海、兴趣班、补课……跟如今小学生的课外活动比起来,那个时候的孩子可谓轻松、单纯了许多。
孩子们制作航模。重庆美术公司供图
有这样一张老照片,摄影记者在南岸区上浩小学教室里拍摄到一位小男孩制作模型飞机的镜头。小男孩神情专注,穿着样式简单的白衬衣,也佩戴着红领巾。他一手托着飞机模型,一手放在飞机的羽翼上,仔细观察着,思考着如何提高这架飞机的留空时间。
制作飞机模型只是那个年代小学生课外活动之一。从老照片中看到,那时小学生的课外活动虽然跟现在不同,但也不贫乏,在广阔的田野上,有的孩子跟父母一起收麦穗;在清清的小河里,有的孩子挽着裤腿跟伙伴在摸鱼。(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五十年前的六一儿童节
我是1959年入学的,在顺义城关小学读书。学校设在文庙里,文庙很古老,志书上记载建于金代。6年的读书生活,在我的记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至今回想起来,仍为学校规模的宏大,气势的宏伟,布局的严整,对称的空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古色古香的建筑而赞叹。 我入学时,正赶上新中国成立十周年。那是一个热情奔放,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代。我记得,高年级有一篇课文,题目叫《祖国十年我十岁》,其中有“我和共和国一起长”的语句。这篇课文还被选在学校庆祝大会上朗诵,朗诵的同学充满激情,抑扬顿挫,语气非常好,朗诵完博得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六一前后,是我们最快乐的日子。我们穿着蓝裤子,白衬衣,系着红领巾,去参加庆祝活动。我们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啊吹向我们……”、“六月里花儿香,六月里好阳光,六一儿童节,歌儿到处唱……”这些歌曲。脚下是绿草、野花野菜,头上是蓝天、白云,身边是绿树,树上有小鸟啁啾。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是多么单纯、快乐、无忧无虑。
我们学校东南有个部队,每逢学校有什么庆祝的活动,都要借用部队的大礼堂搞联欢。记得我第一次登台表演节目就是这里。我们表演的节目是《三个娃娃种葵花》,有一男二女表演舞蹈,我们十几个孩子站成两排伴唱。每次活动都要演电影,有《花儿朵朵》、《红孩子》、《英雄小八路》等等。每次演电影,都有加片,每个加片里都有“知识老人”为我们讲科学知识。
让我骄傲的是,我是二年级第一批加入少先队的。那时入队我们觉得有些神圣,老师总是讲:“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入队有条件,要看学习成绩、操行品德等。记得入队仪式是在大殿的后面进行的,墙上挂着队旗,我们新入队的同学站在最前一排,身后是同学们。宣过誓后,由高年级的同学为我们佩戴红领巾。红领巾当时是0.37元一条,但是没有,我只好借用哥哥的红领巾参加入队仪式。红领巾都褪了色,起了毛边,但我们都很激动,我们是少先队员了。在回家的路上,我走路都觉得有劲。
六一儿童节学校里也组织活动。一次在我们的教室里组织一个猜谜语活动,同学们都踊跃参加。谜面都写在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挂在墙上。猜中谜语还有些小奖品,如铅笔、橡皮、书签之类。那次活动我猜中了两条,得到了两个精美的书签,高兴得我什么似的。
那时候的孩子非常守规矩。为保证安全,放学时老师按学生回家不同的方向,把同学分成若干路,我还当过一次路长。放学时,路长排在第一,同路的同学依次排在后面。一队一队的同学走出校门,虽然人多,但秩序井然,一点都不乱。大街上的人们看见我们都说:“看这些孩子,队排得多整齐,真守规矩。”
当年特喜欢过队日。每个星期大概是星期二下午,上了一节课,然后过队日。有时是年级一起过队日,比如发展新队员,我们也给低年级的同学系红领巾,带领他们宣读誓词。但我最喜欢班里过队日,有时由老师带领,有时由队干部带领。我们学校北边有一条河,河上有一座大铁桥。我们经常到河边,看大铁桥,在河边玩,有时读一些课外书,有时讲一些故事。
记得有一天,我放学后值日,回家比每天晚。回家的路上,有七八个低我一年级的同学迎面走来,虽然不是一个年级,但彼此都脸熟,但也只是笑笑,擦肩而过。到家门口,我就觉得比平时干净,院子里地面窗台一尘不染,东西都码得整整齐齐,屋里的水缸也满满的。母亲说,刚才有你们学校几个同学来家里帮助打扫,说是过队日,帮军属扫院子。几个孩子忙了半天,连口水都没喝就走了。母亲说这话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那时的课外活动也多,麦收时,我们去捡麦穗;春天,去野地里拔菜、捋树叶,给生产队喂猪;冬天,有些单位倒出的煤渣没有烧尽,做完作业后,我们去捡煤核儿,拿到学校生炉子。有位老太太问:“你们这些学生不学习,还捡煤核儿呀?”我们都认真地回答:“煤没烧透,扔掉了就是浪费,我们挑出来再烧,是节约。”我们做这些事情时,都很认真,一点不敷衍,都愿意比别人多干些。
当然,孩子们都有爱玩爱闹的天性。我们学校西北两侧都是城墙,城墙是隋朝建的,很古老。我们读书时,城墙上的砖都被人扒走了,只剩些光秃秃的土城墙,上面长满荆棘杂草。我们经常爬上城墙在上面疯跑,或是分成两拨,在上面玩打仗。城墙上有一座测量塔,有几十米高,学生们经常爬到上面去玩,胆大的同学可以爬到最高层。我胆小,记得只爬到第四层,就不敢往上爬了。
转眼就是4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如今都已鬓发斑白,脸上布满皱褶。如果说在过去的岁月里什么最值得回忆、珍惜,我觉得,只有读小学戴红领巾的时候最为珍贵,那时的我们,简单、纯洁、没有私心杂念。现在回忆起那时候的一些事,我都从心里感觉轻松干净。 (金克亮)
50后儿时的歌曲
我们是50后(上)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142bkhzee&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我们是50后(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142s1dx2o&width=500&height=375&auto=0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公众号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访问 红色边疆荒友家园网站 |